柴火灶被封,燃气公司越界执法引众怒:权力乱象还是安全考量?
柴火灶被封,村民质疑企业越界执法
河北邢台新河县一村民家的柴火灶因被燃气公司认定为“安全隐患”遭贴封条,事件在网络曝光后引发热议。12月14日,现场视频显示,该村民家灶台被贴满黄色封条,封条上醒目写着“燃气安全隐患仍未整改,我公司已作停气处理”。此举被村民质疑为企业滥用权力,引发舆论关注。
据邢台市住建局双代办介绍,燃气公司在今年8月的入户安检中发现该村民家同一房间内同时存在柴火灶和天然气灶,属于“双火源”隐患。工作人员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并给予半个月整改期限。然而,在回访发现隐患未消除的情况下,公司擅自贴封条,却未停气处理。
这一行为激起村民强烈不满。一位村民表示:“这是我们的家,我们连烧柴火的自由都没有了吗?天然气安全吗?柴火灶就不安全吗?”舆论纷纷质疑燃气公司的执法权是否合法。
争议升级:企业无执法权,监管部门紧急介入
事件曝光后,监管部门迅速回应。12月15日,新河县县级主管部门和乡镇工作人员到村民家中调查,责令燃气公司撤下封条,并对其负责人进行约谈训诫。当地住建部门明确表示:“燃气公司没有执法权,这种行为确实不妥,偏激了。”
尽管封条已撤,柴火灶也已拆除,但舆论争议未平。网民普遍认为,燃气公司以安全隐患为由封柴火灶,可能是为了强制推进天然气使用,从中获取利益。一些评论更直指:“这是赤裸裸的利益绑架,安全隐患只是幌子!”
然而,燃气公司对此否认,强调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并表示“使用柴火灶还是天然气,村民有自主选择权”。但部分技术专家指出,双火源确实可能增加火灾和中毒风险,但需要更专业的评估,简单贴封条的做法明显不当。
越权执法背后:基层治理的乱象
此次事件不仅反映燃气公司权力越界,也暴露了基层治理中的多重问题。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燃气公司应以服务为导向,而非充当执法者。未经执法部门授权便擅自贴封条,这种行为既违法,也侵犯了村民的生活自主权。
监管部门在事件中同样难辞其咎。燃气公司的滥权行为显然并非个例,而是基层治理失衡的缩影。近年来,从农村“煤改气”强制推进到物业公司滥用业主资金,类似的“企业执法”现象屡见不鲜,其背后是地方政府监管缺位与权力边界模糊的问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企业与政府利益交织的情况下,普通民众的声音往往被忽视。柴火灶事件中,村民的反抗引发了舆论关注,但如果没有曝光,或许这件事会像无数基层乱象一样不了了之。
反思与呼吁:明确边界,保护民众权益
新河县燃气公司擅自贴封条的行为,不仅违背法律,也突破了公共服务机构应有的职责界限。这一事件警醒我们:企业权力的边界需要更明确的规范,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监督,同时保障民众在安全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权利。
舆论的关注让封条被撤,但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重演。每一次基层治理乱象的曝光,都提醒我们加强对权力滥用的警惕,真正让公共服务回归本质,为民众带来便利,而非干预他们的生活。
作者|庆昊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