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抗美援朝老兵离奇失踪后房屋被强占,其女维权屡遭打压
癸卯年正月初四,天空阳光明媚,暖若安阳,却在中部省会的武汉仍有几分凛冽刺骨之感。这种“自然之感”,或许与该市有些诡异和诧愕的事情惜惜相关,让人“不寒而栗”。
曾经李文亮作为疫情“吹哨人”,却被武昌区公安分局中南路街中南路派出所训诫,引发了全网强烈不满;抗美援朝老兵陈多奇离奇失踪其家人报案却不受理。像这样荒唐,离谱的做法,哪怕是烁石流金的季节,也会令人“瑟瑟发抖”。
花样年华援朝护国 临近耄耋离奇失踪
陈多奇生于1932年1月,出生在湖北省应城县(现为县级市、隶属孝感市管辖)郎君公社曹杨大队的一个贫苦家庭,18岁时应征入伍,迈入了戎马生涯,成为了中南空军后勤部警卫营三连的一名战士;在抗美援朝中,又成为了一名志愿军。于1952年5月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批准转业。
于1986年迁入武汉市东西湖区、1988年9月入住金银湖街何家庙596号。该房仅60余㎡,却住着一家四口人。作为当时那个年代的条件或许是优越的,但作为一个抗美援朝的老兵用生命去保家卫国,对其住房的安排却又含有“吝啬成分”,也许与后来陈多夺离奇失踪未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就足以证明该市针对抗美援朝老兵的关爱显示是不够的。
陈多奇失踪前,系“武汉市东西湖牛奶公司何家庙牛奶场”的退休职工。于2008年4月的一天,陈多奇告知老伴(万兰华)去民政局领取“在乡复员军人定期定量补助费”。谁知这一去,竟与老伴成为“永别”(时年陈多奇76岁)。
数天后,家人不见陈多奇回家,随即发动亲友四处寻找未果。据陈多奇女儿(陈爱荣)诉说,曾若干次请求公安机关立案,但未能如愿。
(图为陈爱荣实名举报)
陈爱荣百思不得其解的告诉笔者,“我父亲去领取‘在乡复员军人定期定量补助费’时,携带了身份证及补助费证件,在家人亲友寻找未果、杳无音信之下,又无公安机关无名尸体进行核查比对;如果我父亲是迷路或者是遇上了意外交通事故,有身份证就能联系上家属,但两者均被排除。我父亲失踪,亦是‘人间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不是遇害,又怎么活人会自然消失呢?不说我父亲是一个什么功臣,起码的是人命关天,又岂能不立案呢?!”
说到此,陈爱荣已是泪眼婆娑。
失踪后房屋被强占 后裔维权屡遭打压
陈多奇于2008年4月期间离奇失踪后,同年5月26日,一个名叫宋留印的人说陈多奇居住的房屋是他的,出具所谓的《住房归宿》证明作为谎子,故以此来到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令人唏嘘又深感荒唐的是,“人失踪了,又怎么能在《住房归宿》上签字?这一似有预谋的叵测之心又怎能诠释自己的自圆其说。强占陈多奇的住房,却无法排除瓜田李下之嫌,更不要说是宋留印自己的房产了!”
(图为陈爱荣鸣冤)
陈多奇居住在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何家庙596号,系西湖牛奶场职代会表决同意分配的住房,又岂能是宋留印的不动资产呢?而且陈多奇之子(陈水发)还交了500元的购房款。毋庸置疑,陈多奇才是该房屋的主人。
在掠夺强占陈多奇的房屋过程中,宋留印之妻(宋凤玲)不顾陈多奇老伴的感受,率其子将室内的家什丢弃在外面,还有许多物件被毁灭,然后将门锁上。就这样,宋留印将一位援朝老兵的住房像探囊取物一样占为了己有,实有“唾手可得”之骄!
(图为对陈爱荣《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
奇葩的是,宋留印掠夺了陈多奇的住房后,竟没有一个部门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反而将陈爱荣进行打压。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检察机关秉承了审查起诉的监督职能,针对公安机关移送陈爱荣涉嫌寻衅滋事罪的《起诉意见书》未曾认同,作出了不予批捕的决定。
但陈爱荣无故关押了37天,是谁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却无人问津了。
不知是考虑陈爱荣关押的时间太短,还是“嫌她”还去上访?又“巧立名目”
――让她享受了“取保候审”一年的“待遇”。
因陈爱荣经历了维权的“坎坷”之后,更加坚定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同时她并成了地方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每当全国“两会”及省里主要会议以及大型社团活动,陈爱荣家就会有“不速之客”登门,甚至还上演了“倒班式”24小时看管的“特殊服务”。这一地方“特色”被堂而皇之地称之为“维稳”。
文件“划线规定” 强占者胆大妄为
武汉市东西湖牛奶公司于1988年8月24日出台了《关于公房作价出售的若干意见》(东奶1988【52】号)第一条明确规定,出售公房的范围和对象:户口在公司的居民,本公司在内职工、干部(包括离退休职工、干部),均可购买公司的公房。
陈爱荣说,由此可见宋留印是没有资格购房的,他只能趁我父亲“失踪”后动了“歪脑筋”。
无论放在何种语境之下,宋留印“坐享其成”陈多奇的房屋均经不起推敲,更经不起逻辑分析,只有一种接近于事实和现实的诠释,唯一便是采用了手段。
宋留印这一“大胆之举”的背后,站着的人真不可小觑,必然是一位“大有作为”、又炙手可热的人物。
陈多奇作为抗美援朝的老兵,担当过保家卫国的使命。如果他的离奇失踪之谜不解,不知会寒了多少军人的心?!
来源|公号@笔耕下的阳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好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