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文革”十年混乱和灾难的生活!
“文革”。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的政治运动。几十年过去了,当时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呢?下面是记录某县文革期间的真实故事,虽然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总体的情况相差无几。
“四大武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
从1966年起,从县城到农村(当时体制为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到处见到的是用白纸写上黑字的“大字报”,和大幅白纸黑字标语贴满墙。
批判会:
从县领导、各局长、公社领导一直到大队干部,都被划为“当权派”或“走资派”。天天召开批判会,有县城、公社、大队的各级批判会,被批判者站在台上,头上戴着白纸长帽,在帽上写上骂人话语,由各派代表上台揭发批判。
批判以后,就宣布罢免他(她)的职务,并把“当权派”“走资派”扭送到全县去游街。然后有的就被下放到农村、工厂、农场劳动改造,接受工人、农民的再教育。
阶级斗争:
家庭出身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简称”五类分子”)的人,及其子女,是专政对象,也经常遭批判。还要经常出义务工,监督下打扫卫生、修路等等。其日常生活行动受到严格控制,出村要向大队请假,要经常汇报思想。
语录满天下:
从县城到小乡村的墙上,到处用白灰制成白壁,用红油漆写上毛语录。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都由大队出钱,用白灰制作成对联、横披,然后请小学教师用红油漆写上毛语录。从小学到中学读的就是毛语录。文件、信封、信纸上面,第一行都是印着毛语录。
广播:
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次的广播节目,开头播放的歌曲是《东方红》,结束时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
每天早晨,从县城到小山村,人们按单位、学校、生产队为组织,站在棋杆下,右手举起毛语录本,向毛主席席请示(今天我去做啥事情),晚上收工时也站在棋杆下向毛主席汇报一天的工作情况。(这个生活方式,坚持不长时间就没进行了)。
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
为了表达对领袖的忠诚,还要经常跳忠字舞。
集体生产:
粮食作物都由生产队集体种植,个人的自留地是绝对不允许种植粮食作物。个人的自留地只能种青菜。马铃薯、地瓜都是粮食作物,也是不允许在个人自留地种植的,一经发现就被宣传队组织人拔掉,还要被游街,批斗。
毛主席思想宣传队:
当时的国家干部(工作队),通通称为毛主席名字命名的“毛主席思想宣传队”,都是长期吃住在各个大队,与社员同劳动,领导“抓革命、促生产”。
日常生活凭票供应:
粮票、布票、煤油票、肉票、副食品票、香烟票、肥皂票......很多商品都要凭票供应。
证明条通行全国:
出门,去外地,一定要带“证明条”,一般都是由大队开具证明。如果公社的证明带在身上,就很派头了。大队的证明一般是这样写的:兹有我大队社员某某某,男(女),现年xx岁,家庭出身贫农,政治清白,现由大队集体安排出外做工,请有关单位、旅社给予提供住宿方便,并给予大力支持。
文化活动:
宣传队演革命样板戏和革命节目,到各公社、大队为社员演出。各公社、大队也有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演唱革命歌曲、舞蹈节目,由所在地小学老师编导节目。电影只有《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几部,后来就经常放映革命样板戏电影。
文革前的电影都被视为封资修的电影,是禁演的。
穿着:
不管男女,只能按国家发给的布票(开头每人每年发3尺布票,后来到1970年增加到每人每年1丈布票),拿到县百货公司或公社所在地供销社买布。成年人做一件衣服或裤子就要6尺布。做外衣的布的颜色只有蓝、黑两种。衣服式样也只有中山装、汉装、青年装、军装。男女普遍穿手工制作的布鞋和解放鞋。穿皮鞋都是国家干部(拿公家工资的人)。
从乡下进城,年轻人喜欢背个军挎包,是最时尚的。
大队畜牧场:
好多大队都有集体畜牧场,都是养猪。有时小猪死了,就很低的价格卖给社员杀来吃。
妇女耕山队:
一般的大队都有一个妇女耕山队,由整个大队的女劳力组成,开荒种农作物,也是记工分。
知识青年农场:
县有五四知青场,各公社也有知青场,有宿舍、食堂,吃住、劳动都在场部。高中、初中毕业生,一毕业就安排到各知青场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每月由县知青办发给基本生活费15元补贴。(农户的毕业生回原籍参加生产队劳动。)
学习班:
那时的学习班,不是纯粹的学习,而是非法拘禁。被通知去学习班的人,有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参加生产队劳动而外出做工又称搞副业)的人,有教师、干部,以及家庭出身不好(家庭成分地主、富农、商业等)的农民等等人群。
一般的学习班都放在边远的大队,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毛语录。经常还要写检查,汇报思想。
开会:
那时候人都不敢不去参加开会,因为大队召开群众大会,都是贫下中农参加,也叫革命群众。“五类分子”及其子女是不能参加各种会议的。不能参加会议的人,经常要多负担义务工。没办法,社员还是无奈地积极参加群众会。
县里经常要召开大规模的“四级干部大会”(县、公社、大队、小队四级干部),在机关礼堂开会,在县招待所吃住,吃饭也是定量。
农户的按劳分配:
农村的农民叫做“社员”,每天按时出工、收工。每个大队分若干小队(又叫生产队),设小队长,记工员。
社员又分全劳力、半劳力,18岁以下、60岁以上为半劳力。每天晚饭后,大家都要去生产队里记工评分,劳动一天记个圆圈,半天就在圆圈中划条斜杆。
一般劳动一天,全劳力10分,半劳力就5分。到了年底,由大队会计来生产队为社员核算工分,劳力定年基本分。应负担的义务工,没有劳动力的户要交多少钱。
分配粮食时,全年在生产队劳动的劳力会合算,出去搞副业和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分粮食时经常受歧视。
购物:
县城只有一个国营的百货公司,一个城关供销社,一个饮食店。每个公社有一个供销社,以各大队设一个代售店。一般物资都是凭票供应。
城里只有一个理发联社,去理发要先买票排队(理发2角)。
居民户:
居民户比农户的地位要高些,子女工作由国家安排(上山下乡插队后也先后回城安排),粮食每月凭粮证到粮站购买(大米成人月/28斤,每斤/1角4分)。
节日时,由食品站发给肉票供应2斤猪肉(猪肉每斤7角4分)。
抽烟:
农民一般都是抽土烟丝和“丰产牌”(一包7分),一般通行的“鹭江牌”一包1角3分。县领导一般抽最好的烟也就是“大前门”4角。县里有的局级领导也常年抽“鹭江牌”烟。
农村的尿壶:
广大农村,家家户户,每个房间都配备一个陶质尿壶,睡觉后,到了半夜尿急,下床提起尿壶就方便。可是污染了房间,臭不可闻。
吃饭:
城乡大部分人都要吃地瓜、米,连居民户到粮站凭粮证买米,也要搭配地瓜。社员家里,用米和地瓜做饭,没有米时就全吃地瓜。
缝补服装也时尚:
不管男女,衣肩破了,请制衣师傅补一大块,也感觉挺好。裤子的膝盖和臀部的部位破了,就请制衣师傅贴一块新布在裤里面,用缝纫机钉一圈又一圈,犹如树的年轮,还觉得挺时髦。
照明:
当时,全县大部分大队都没有电灯。大队开群众大会或有文艺晚会就用汽灯,汽灯好亮,可以把整个会场照得如同白昼。农民走夜路就点火篾,手电筒还不是人人都有。
农民家里普遍用简易的煤油灯,有灯罩的“泡灯”还算高档灯。
最常用的通讯工具:
家里有人出门,一到外地,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先写一封信向家里人报个平安。
年轻人恋爱时写情书,就是靠写信,寄一封平信8分,挂号信2角。
电话当时只一个大队一部电话,那电话是用手摇的。电话打到本公社内,可以在大队打,如果打长途,就要去公社邮电所打。
电报,有急事要通知在外家人,就去公社邮电所发电报,按字计费。
人们最羡慕的单位:
在公社所在地,人们最羡慕的单位是供销社。在供销社的工作人员,不但购物方便,而且买货比别人便宜,还可以买到别人买不到的凭证供应的物资。
1981年,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作出彻底否定的权威定性。从那时起,几代领导人都坚定维持了《决议》的结论,党的所有正式文献也都未出现过任何异议。彻底否定“文革”,不仅是全党上下的认识,而且应当说是中国社会整体上相当稳定的共识。
“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只能带来混乱和灾难。十年浩劫给中国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也让许多人留下了永久的人生伤痛。
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发展,是从“拨乱反正”迈出的第一步,在思想上是彻底否定“文革”,在实践上则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来源|公号@严肃活泼幸福洒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好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