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如何让这个社会,能够成为老人们也能够共同享受与参与的社会,这不仅仅是一个养老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问题。

这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一个巨大的困扰。

自从妈妈意外走了之后,父亲几乎不再愿意远行。他把自己困在了差不多只有三公里的生活半径之中,除了走到镇里的菜市场买菜之外,他甚至都不太愿意离开家。

除了例行上午会有几个老朋友到家里来喝茶聊天之外,他就困守在房子里。漫长的24小时,他会如何度过?

img

哥姐在县城或省城,出行其实很方便。但是他不愿意动。

年轻的时候,在全国多数人寸步难行的时候,他却有着公事之便,走遍了许多我迄今尚未踏足的地方,东北、西南、中部。

他已经80多了,似乎也过了东奔西走的年龄。但我一想到他孤身一人,困囿在家那个狭小的空间中,望见与妈妈生活60年的物事与痕迹,就难以自持。

这样的囚笼,只能让他更加悲伤,更加孤寂。

01

远在万里之外的重庆,有一群和父亲年龄相仿的“80后”女性,却有着不同的烦恼。

她们居住在北碚区九龙社区,离重庆网红打卡地洪崖洞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但是在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她们从来没有去过重庆市区。

她们都曾经是重庆江北机械厂的女工。起初,她们忙碌于工作,养育孩子,没有时间;退休后,忙于照顾孙子,没有时间,再后来,她们忙于照顾高龄的父母,没有时间。时间就这样悄然溜走。

img

现在,进入了“80后”,她们对于走到那个只有25公里之外的地方,熟悉又陌生。解放碑、朝天门,洪崖洞,说起来都如数家珍,但却已经忘了都是什么样子。

她们当然都十分向往,却同时充满了“恐惧”:这个城市已经天翻地覆,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时间里,现代化早已改变了那个城市的面貌,她们从电视和文字中向往与畅想,却不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她们害怕:害怕自己出行的愿望,成为孩子们的负担;害怕因为年龄太大,会跌倒,会迷路,会有生命的风险;害怕自己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文盲,不会电子支付,不会打车,害怕迷失重庆。

她们守着孤独,闭口不言。

但是她们最近却组团去了一趟重庆,玩了朝天门,吃了火锅。一位老太太咧着嘴笑着说:“今天真是最好的一天。”

她们敢于如此“无所顾忌”的原因,是因为她们手上有了一个神器: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与几米物联联合开发的“银龄守护卡”。

对于老人来说,这就是一个神奇的守护“精灵”,能够用它来一键召唤滴滴、连接子女的电子支付实现付款,可以提醒吃药……等等数十种功能。

对于“操心”的子女来说,这个神器,同样对他们来说是一颗定心丸,因为他们可以在连接的小程序上随时查看父母的位置,其中的电子围栏功能,能够让子女们第一时间感知到父母已经离开了安全的范围。

但是最关键的在于,它能够让老人家出行无忧:对于老人家在出行时如果遇见紧急状况,会启动四级响应机制:守护老人的子女或社工;老人所在的物业管理、社区、街道;养老服务提供方、民政、运营商的监控大屏&呼叫中心;最后,是应急救援平台和120医疗救护系统。

银龄守护卡是她们得以摆脱恐惧,迈向25公里之外的向往之地的底气:因为无须烦劳子女,就可以自由行动;走在现代都市之中,不会迷失在电子海洋中,手足无措;当发生紧急险情时,就像在自己居住的熟悉环境中一样,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与帮助,而不用害怕无人问津。

许多中国老人,如同她们一样,幸福而又可怜:他们往往骄傲于自己在过往艰难困苦的岁月中,贡献了青春岁月,成功地养育拉扯了孩子与孙子;但他们老去的时候,子女飘然远去,而自己困守家里,因为害怕麻烦孩子,和自己落后于整个社会的突发猛进,不能动弹。

02

对于老龄化社会这样的一个名词,我们现在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老龄化社会究竟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我们却难以真实地体感。

到2021年末,60岁以上的老人在中国已经达到了2.67亿。而在这其中,超过一半是空巢老人,在农村,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70%。这就意味着,在中国至少有超过1.3亿独居的空巢老人。

就像中国许多问题一样,中国的养老现代化,是卡在中间地带的现代化: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与世界同步;但因为传统社会的遗留,我们却依然停留在原地。

img

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的青年和中年人群,已经转移进城市之中,实现了现代化生活。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那些已经老去的人,却仍然被遗留在家乡或农村之中,无法随同儿女进入城市。

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模式就随着现代化而崩溃了,大家庭模式、依靠成年儿女照护老人的方式已经无从延续。但是被留在家中的老人,从此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

养老院似乎成为了一个救命稻草:无论城市或者乡村,似乎只要把老人们塞进养老院里,便万事大吉。

但是这种粗暴的方式,没有构想的是,这些老人都是活生生的,曾经和我们所有人一样充满了生命多样化的鲜活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社交网络,朋友、亲戚、同事;他们有着自己充裕而激情的过往,青葱岁月;他们有着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与向往,出行,购物,美食与世界。

他们剩下的生命时光可能还很漫长,20年,30年,甚至40年。他们并不是一节电池或者一只宠物,只要吃喝拉撒,活着就好。生命质量,对于他们来说同等重要。

但是远在30公里,100公里,千里万里之外的孩子,依然在为自己的事业或者生存忙碌,他们当然不能也不敢时时麻烦。陌生的环境,时代的变迁,环境与社会的改变,都日益地把他们局限在越来越狭小的空间中。

重庆的一位阿婆抹着眼泪说,想到自己一个人,就感到了孤独。困在原地的孤独感,会让他们越来越陷入无助的状态之中,对于身体和精神,都是巨大的伤害。

养老院模式并不适合所有老人。一般来说,60-80岁之间的老人们,还具有相当大的行动能力,他们需要自己的生活,需要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自己的余生,能够成为有意义的、能够记忆的生命。

img

老去是一个逐渐的过程。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在他们的中年时期开始,已经逐渐与现代化同步,他们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养老生活,甚或在刚刚退休之后,变成了一个活跃于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群。

但是出生于40后、50后却不同,他们是被甩在时间之后的人,他们是被困在时间里的人。在余生的20-30年时间里,寸步难行,成为一个纯粹的只是活着的肉体,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如何让这个社会,能够成为他们也能够共同享受与参与的社会,这不仅仅是一个养老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问题,是一个我们如何来对待那些为这个社会做出了自己贡献的人群的问题。

养老院,并不是所有的答案。

03

困境是真实的。

我当然总是期望我的父亲能够走出他的空间。但是如果他要走出自己的空间的时候,我却有着程度相同的恐惧。他如何照顾自己?怎么出行?怎么吃饭?会不会摔倒?迷路了怎么办?

我哥哥姐姐和我自己,当然有着我们自己永远做不完的事情,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要照拂,有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社交需要维系,我们并没有办法总是陪伴在他们身边,甚至离开自己日常轨道一个星期,都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多数的中国家庭,有着比我们更大的困境:毕竟,我们还有这么多的兄弟姐妹,可以轮流照顾。

因而,养老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围绕着老人形成一整套的结构:如何针对老人的日常生活形成响应,如何让他们不被受困在电子世界中,如何动员医疗和急救紧急反应,如何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得以疏导。

重庆的“80后奇遇记”像是一个寓言,银龄守护卡的项目,是腾讯SSV银发实验室的一个实验,它所要引发的,是如何动员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共同守护的机制,把公益机构、街道政府、医疗机构,共同形成了一个“守护结界”,把老人围绕在一个无所不在的,从生活、行走、医疗,到紧急响应,面面俱到地变成一个全方位的守护,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变成孤独的、恐惧的个体。

img

为了让这个“结界”更加结实与宽广,腾讯SSV衍生出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系统,形成了一个2+1整体解决方案,除了银龄守护卡用以监测老人室外状况之外,还有隐形护理员,之前已经经过长期实验的AI摄像头,重点在于监测老人室内生活状况,防范老人摔倒,让子女能够24小时在线监控老人的健康状态;以及微保,重点在于解决一旦有了意外情况,能够帮助解决,至少减轻因为老人意外给家庭造成的巨大经济负担。

在广东韶关,腾讯SSV所服务的1500个老人中,90%以上竟然都是事实留守老人,身边缺乏必要的安全和健康守护。这个2+1的方案,正在实践之中,一共投放了800份银龄守护卡,800份微保,和100个AI摄像头。

比起整个庞大的老人群体来说,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大。但是,它是一个方向,一种试验,更是一种希望。

因为,这才是养老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变成了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社会都日常性地服务着老人们的生活,让他们成为一种“正常”的人群,而不是一个“特殊”的问题。

2.67亿人,或者1.3亿人的日常生活,事实上关涉着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颗定时炸弹,会随时引发我们许多人的恐惧,因为我们的父母都在其中;但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因为他们的生活质量,也随时牵动着我们自己,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30年走不出的25公里,和父行三里儿担忧,到最后都是同一个问题:如何让已经老去的父母们,和我们一样,拥有幸福的、有质量的生活。

去构筑这样的一套社会系统,让银龄守护卡这样的系统,变成一个普遍的存在,这是现在的实验,也关系着所有人的未来。总有一天,我们都要老去,不是吗?

作者连清川

来源公众@“冰川思享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好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