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凌晨突发!“国内最大催收公司”宣布停业 (点击图片阅读)

导读:凌晨发的宣告,中午又删了。

5月25日凌晨,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下称“湖南永雄”)在官微发布了《告全体员工书》,宣布从25日起停业,同时还透露有179名员工被强制带走,3名员工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批捕。该份宣告一时间在催收业内“炸开了锅”,不过,在25日中午左右,该份宣告又被删除。

湖南永雄有着国内“最大催收公司”之称,可以说是催收业的标杆,此前曾一度赴美上市但并未成行。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催收行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监管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条例,导致行业鱼龙混杂,边界不清,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监管空白

在中国,最早的催收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香港,当时被称之为资产管理公司,内地最早的催收公司诞生于2003年。

自2015年以来,银行“不良”双升,一系列与不良处置相关的产业日渐兴旺,这其中就包括处置无抵押信用类不良资产的催收行业。对于信用良好的人群来说,催债公司基本处于隐形状态,但对于违约常客来说,催债公司却如影随形。

事实上,催收是一个传统的、充分竞争的且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行业,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个行业门槛低,谁都可以进来,但并不是谁都可以活下来。

近年来,随着催收行业走到聚光灯下,一幕幕行业负面被曝光,尤其是在暴利催收方面,再加上相关的政策法规尚待完善,边界不清,良莠不齐,导致行业问题频发、整体声誉不高。

2019年10月,51信用卡委托的外包催收公司就曾因其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涉嫌寻衅滋事,而被公安机关调查。在裁判文书网上也存在着湖南永雄员工违法犯罪的案件文书。

广东中汉律师事务行政副主任何伟峰对第一财经分析,催收公司没有专门的牌照,进入门槛低,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和法律法规约束,目前仅有《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了催收非法债务罪,或是此前适用的寻衅滋事罪等,其对行业的规范是远远不够的。

在上述湖南永雄的宣告中,也提及了行业缺乏监管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据了解,催收行业目前的主要约束机制来自于委托方,也就是银保监会、银行业协会监管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监督规范从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企业。

比如,2022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落实催收管理主体责任,严格制定并实施催收业务审计检查、投诉处理等管理制度,规范催收行为。不断加强本机构催收能力建设,降低对外包催收的依赖度,加强对外包催收机构的管理。

另外,由银行业协会下发的《信用卡催收工作指引(试行)》中明确指出,未经债务人同意,严禁在晚22:00后至早8:00前进行电话、外访催收;自2023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也要求银行应当规范催收行为,加强催收外包业务管理,委托外部机构实施催收前,并对委托外部机构催收过程作出了相应的禁止规定。

“委托方通常会制定详细的业务操作规范约束催收公司的催收行为,比如录音、录像,催收的时间段、催收次数等,并定期检查。”何伟峰说,“所以,催收公司出现问题,委托方也难逃其咎,我个人认为,催收公司和委托方都应该进行备案,以更好的管理和防范风险”。

事实上,相比委托催收,被买断的债权在催收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问题,何伟峰说,很多出现投诉和催收行为都来自于被买断的债权,由于没有了约束机制,为了提高回收率,导致过激的行为被默许。

另外,催收人员的收入主要依赖于追回提成,所以,为了增加收入,有些催收人员也存在绕开公司的监管进行软暴力催收,而不是通过正常的协商的方式。

难以做强做大

缺乏监管体系所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行业无法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难以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做强做大。

近年来,已有多家催收公司冲刺资本市场,但都败兴而归。

早在2015年,上海一诺银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登陆新三板,当时被称之为“催债第一股”的,但最终并没有挂牌成功。

2019年,湖南永雄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书,拟募资不超过2亿美元,但在年底又撤销了其递交的招股书,上市计划一直搁浅。

而近日,又有一家催收公司承信科技递交招股文件,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据官网介绍,承信科技,专注于为商业银行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依托于以AI、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SaaS系统,针对清收程序复杂、接通率低、管理难度大、用户逾期等行业痛点,为企业打造“贷前审核→贷后监控→精准营销”完整的风控产业链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多家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制定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下称《催收风控指引》)正在业内征求意见。

《催收风控指引》结合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的监管要求和行业实际情况,对贷后催收的基本风控原则和催收工作规范等提出具体要求,为开展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的金融从业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提供行为规范和参考依据。

“个人认为,该份风控指引对行业的发展和监管都具有积极作用,但具体效果还要看各级监管机构的态度以及最后的落实程度。”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秘书长徐北说,催收业务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一些大型的电催公司往往超百人,甚至上千人,而且人员流动性非常大,为了获得高业务提成,有些催员甚至屡碰“红线”,采取各种“软硬暴力”,缺乏相关的管理和约束,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作者|安卓

来源|公号@第一财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好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