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正能量,病得不轻
以前,每年夏天,官媒的记者们总喜欢跑到工地上,报道户外工作人员在烈日下工作的动人场景。
最近几年,感谢智能手机和监控的普及,记者们连现场都不用跑,坐在空调房里,就能关心户外工作人员了。
所以,这种带有温差的关心,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隔阂。
“建筑工人高温下工作汗水浸透衣服,从裤子上滴落”,媒体引用网友的话: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抱怨生活?
“高温下工地上心酸一幕,工友们互相泼水降温,甚至有人直接整个人泡在污水里”,媒体引用网友的话: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
“高温天气下的工地,工人用帽子舀凉水浇在身上降温”,媒体还是引用网友的话: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抱怨生活?
好家伙,合着人家盯着酷暑和太阳汗流浃背地工作,就只是为了让你不抱怨生活。
我要是这些户外工作者,谁要是当着我的面说“你看人家这么辛苦还在努力干活,你还有什么资格抱怨生活”,我肯定呼你的脸。
我的辛苦,我的不易,我潜在的风险,我实打实的利益,你看不到,不在乎,净拿我开涮,来熬你的心灵鸡汤了。
我那辛苦的人生,就是用来成全和衬托你的优越感的吗?
你要是看到了我的辛苦,就为我呐喊几句,喊的人多了,也许我就能多休息一会,得到一些防暑物资,甚至拿到高温补贴。
但你那高高在上的致敬和鸡汤,对我屁用没有,只会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卑微。
还是有网友说得好:
他很辛苦,所以给他高温补贴,高工资,防中暑物资,还有不拖欠工资。而不是来教育我们不要抱怨生活。
这段话,值得跟着瞎起哄的糊涂蛋手抄一百遍。
要说还是央视厉害,人家不但拍记者去工地实拍,也不整这些“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抱怨生活”低级话术,人家的水平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人家去的是雄安新区,工人在楼顶40℃的高温下工作,但那“建设中的54个小区,是1.9万人的新家”,所以两万多名工人,要在这里“战高温,抢工期”。这和一般的打工可不一样,意义重大。
看到工人辛苦,工地最近规定,11点到下午3点这段最热的时间可以休息,领导还在镜头前说,如果日高温天气达到40度以上的话,我们就停止室外作业;如果达到37度以上,我们就安排每天不超过6小时的施工作业。好像是一种福利。
虽然工人被晒得爆皮,橡胶手套都磨烂,但在视频的最后,工人们还是幸福地活在了新闻里:工人有车有房(还打算再买一套),闲暇弹弹吉他,还能请得起家教老师。
这才是高水平的报道,工人的权益得到了领导的保障,工人的付出得到了美好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工作的辛苦被“崇高的意义”所消解。
一切看上去都那么和谐。
但,就是这种和谐,让我觉得这种正能量有病。
如果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么那么多讨薪的农民工,都是来自于哪里?
看到并愿意发布底层的不易和辛苦,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可既然关注到了,能不能就真的就“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能不能不要看到他们,就立马回避,然后用他们的汗水去熬岁月静好的鸡汤,用他们的劳动去编织国泰民安的颂歌?
给更需要物质保障的基层工作者上价值,说什么“劳动最光荣,人民最伟大”,向他们致敬,是另一种形式的霸凌,反对这种霸凌,需要更强的心智,付出更大的代价。
你要是问他们,他们大概率应该是更想多赚点钱,谁愿意伟大谁伟大,谁愿意光荣谁光荣。
就像央视视频下的一个留言所说:
我就是建筑工人,我不要藿香正气水,不要高温补贴,不要你们测量温度,不要你们知道我们有多辛苦,不要你们记住我,不要你们同情我:不需要你们的矫情,按时给我们发工钱,我们就感恩戴德了。
无视他们真正的需要,却将他们的辛苦和困境诗化、鸡汤化,并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这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在拿他们开涮,根本无助于他们权益的提高。
而如果我们的整个社会氛围都是这种逃避型思维,不敢正视真正的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
但仔细想想,媒体是真的看不到那真正的问题吗?是不能替底层发声吗?我想未必。
前面所说的央视视频里有一句解说词:“高楼拔地起,离不开最基层的劳动者”。
我又想起最近《人民日报》发文,说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不仅能够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而且将在基层磨砺中获得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
好巧,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基层”。
你说,先是号召你到基层“能吃苦、肯奋斗”,然后再向基层劳动者致敬,会不会就是早就规划好的、不可分割的配套设施?
作者:魏春亮
来源:公号“魏春亮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好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