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稳费用紧缺致维权人士葛志惠被刑拘,北京政保滥用权力再升级
北京丰台维权公民葛志惠女士于10月7日下午取保候审回家,结束了为期37天的刑事拘留。这次拘留的罪名是“寻衅滋事”,一个近年来广泛用于压制异议人士的指控。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刑拘的背景透露出更多关于北京维稳系统的深层问题。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拘留与北京市维稳经费紧缺密切相关。多年来,北京市政保部门通常以“外出旅游”的方式稳控葛志惠,通过将她带离首都的敏感地带,达到短期限制她行动的目的。但随着维稳费用日益紧张,政保的手段已从过去的相对“温和”方式,升级为更具压迫性的刑事拘留。
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财政压力,更揭示了北京市维稳系统滥用权力的无底线状态。以“外出旅游”稳控的形式虽未名正言顺地剥夺公民的自由,但如今直接动用刑拘手段,则是对公民权利的更加粗暴侵犯。这意味着,在维稳体系中,政府已经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安抚”,而是借用法律的外衣,公开化、制度化地镇压公民的基本权利。
“寻衅滋事”:法律工具还是维稳借口?
值得关注的是,“寻衅滋事”这一模糊的罪名在近年来频繁被使用,已成为打压维权人士、异议公民的常用手段。葛志惠仅因行使合法的公民权利便被冠以此罪名,不仅让人质疑法律的公正性,更让人担忧这种罪名被滥用到何种地步。
葛志惠的案件不仅仅是个案,它代表了一个更广泛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公民因维权行为而遭到拘留或起诉,维稳系统正在向更严厉、更高压的方向发展。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将个人行为政治化,将公民正当的维权行动污名化、犯罪化,从而制造寒蝉效应,让更多的异议声音被迫噤声。
维稳系统的无底线扩展
此次事件背后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北京政保部门的经费紧缩。在维稳系统中,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控制社会不安定因素,但随着财政压力的增加,维稳手段越来越趋向于“低成本高效益”。从“旅游式”稳控转变为看守所刑事拘留,表面上看是手段的调整,但实质上是维稳系统在费用压缩下变得更加野蛮与不透明的体现。
对于葛志惠这样的维权人士而言,这样的打压手段不仅是个人的灾难,也是一种对所有关心中国社会公民权利的人发出的威胁信号。看守所变成了维稳的前哨,这种公权力的扩展意味着更多公民将面临随时被以莫须有罪名拘留的风险。
在这个时代,稳定的代价已经超越了社会契约的底线,葛志惠的遭遇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维稳不再只是暂时限制个人自由的措施,而是完全无视法律程序和人权的系统性镇压。这不仅关乎一位公民的命运,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公正与自由。
作者|祝峯
编辑|程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好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