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政府以“维稳”为核心的治理模式愈发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切担忧。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家到普通访民,无一不在这张以“稳定”为名的高压网络中挣扎。伴随着高昂的维稳经费,是对基本人权的肆意践踏以及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本文通过多角度梳理网络资讯,全面揭示中国维稳体制下的种种乱象。

维稳开支:政府高压维持表面稳定

根据公开资料,中国每年用于维稳的开支已超过国防预算。2022年,中国政府的维稳经费高达1.4万亿元人民币,这笔巨额支出主要用于强化基层“稳定”管理,包括扩张警力、安装监控设备以及打压异见者。

表面上,政府以“维护社会和谐”为借口,实则将维稳经费变成高官的权力工具和创收手段。大量访民报告指出,他们被地方政府以截访、拘禁等手段“维稳”,花费的却是纳税人的钱。一位江西访民表示:“地方政府为了不让我去北京上访,竟然动用几十万请截访人员在我家门口监视。”

地方政府滥用维稳权力:信访成为摆设

中国信访制度的初衷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但如今,这一制度几乎沦为地方政府维护政绩的工具。根据网传信息,甘肃访民周亚丽的遭遇堪称典型:她因房屋强拆屡次上访,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还多次遭到拘留、殴打。更令人愤怒的是,当地政府直接动用警力将她软禁在一处偏远山区,完全剥夺了她的行动自由。

这一案例仅是冰山一角。近年来,大批访民反映,他们的投诉不是被解决,而是被“压制”。地方官员为防止案件“上访到中央”,甚至不惜采用非法手段,如拘禁、威胁甚至刑讯逼供,将问题掩盖在暗箱操作之下。

舆论控制与信息封锁:人权问题难见光

在“维稳”背景下,信息封锁成为常态。中国政府通过网络监控、社交媒体删帖以及媒体管控,将维稳工作从现实社会延伸到虚拟空间。

近年来,有关甘肃、河北等地访民遭遇的报道频频被删除。例如,有关残疾人陈庆霞夫妇被绑架并报警无果的消息,在微博刚发布不久便被迅速删除。一位知情网友透露:“这是地方政府的惯用伎俩,只要案件稍有舆论关注,就会启动删帖、封号等操作。”

更严重的是,独立媒体和记者往往成为打压对象。2024年10月,北京人权捍卫者李学惠因创作维权短视频被刑拘。李学惠的案件表明,即使是最和平的抗议形式,在高压的维稳体制下也难以存活。

维稳中的暴力执法:法律成为压制工具

在维稳工作中,法律的作用被高度工具化。访民、异见者甚至普通民众,往往成为暴力执法的牺牲品。以河北残疾访民陈庆霞为例,她因追讨被绑架的公道,多次向警方报警,却遭遇推诿与冷漠。甚至,当她试图通过媒体曝光此事时,反而成为被警方威胁的对象。

在公安机关中,刑讯逼供和滥用职权并非个例。用户曝光的山东省潍坊市西关派出所刘学成辱骂举报人的案件更是暴露了基层警察滥权现象之严重。刘学成因侮辱举报者而被投诉,但上级机构却以“程序未违规”为由拒绝立案,这一回应更是激起了社会愤怒。

“稳定压倒一切”的背后:维稳体制的深层矛盾

中国的维稳体制实际上是在用短期利益换取长期的社会成本。高昂的维稳支出和激化的社会矛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政府越是投入资源打压民众的声音,社会的不满情绪越是难以化解。

独立学者指出,当前的中国维稳政策是一种“压制性稳定”。它并非通过解决问题实现稳定,而是通过压制矛盾、掩盖真相维持表面的和平。这种治理模式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分裂,扩大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鸿沟。

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呼吁

近年来,中国的人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多次呼吁中国政府尊重基本人权,并解决系统性的权力滥用问题。然而,中国政府对此采取了完全对抗的态度,甚至以“干涉内政”为借口拒绝接受外界批评。

西方国家尤其关注中国在维稳过程中对异见者的打压。英国、荷兰等国家的人权组织多次发表声明,谴责中国对异见者和维权人士的迫害行为,并呼吁国际社会对相关案件进行跟进。

结语:维稳的代价究竟谁来承担?

中国的维稳体制不仅剥夺了无数普通人的基本权利,也让社会付出了沉重的经济和人性代价。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多的维权案例浮出水面,这些案例无疑为外界揭开了中国维稳机制的残酷本质。

归根结底,一个真正稳定的社会绝不是靠高压和恐惧维系,而是通过公平正义、民生改善与法治建设来实现。如果中国政府继续选择漠视问题、压制真相,其“维稳”的结果只会是更加深重的社会危机。

作者|今日质疑网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