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法:福建“寻衅滋事”案暴露司法乱象
一个失独母亲,因为举报官员包庇肇事者,追求真相,却被反诉“寻衅滋事”。这不是一出荒诞剧,而是真实发生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司法案件。李穗财寻求公正审判,却在法庭上看到官员变成“受害人”、举报人反成“被告”,这起案件背后折射出地方司法体系的黑暗面。
失独母亲的控诉:举报成罪名,官员成受害人
2024年11月14日,福建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李穗财“寻衅滋事”一案。庭审中,李穗财直言,她在网络上的举报内容均为事实,且从未有损他人名誉。然而,公诉机关却以“损害名誉”为由将其控诉定性为“寻衅滋事”。荒唐的是,她举报的对象——屏南县公安局副局长林松涛和事故责任认定相关官员陈怀——拒绝出庭接受质询。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两位拒不出庭的官员,竟然摇身一变成为“受害者”,而一位丧子母亲却成为“犯罪者”。李穗财反复强调,她遭受跟踪、殴打、非法拘禁等多次侵害,而公诉机关对此充耳不闻,整场庭审更像是一场对举报人的“政治清算”。
交通事故疑云:无法解释的“物理奇迹”
李穗财的儿子陈朝治于2015年因交通事故身亡,但事故责任认定书中的内容却让常识无法接受。屏南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的事故认定书称,陈朝治的摩托车失控后,能够“无人驾驶”上坡行驶15.8米,最终与下坡行驶的肇事摩托车发生碰撞。
这是一起典型的“人车分离”责任划分问题,肇事者莫明辉的摩托车撞人后倒地,但他却被认定“无责”;反而是死者陈朝治被认定承担全部责任。这种逻辑荒谬的事故认定,不仅背离物理常识,更是对法律和公正的践踏。
多次复核申请中,宁德市公安局和福建省公安厅均“维持原认定”,理由是“事实清楚、程序合法”。但从现场痕迹分析和鉴定结论来看,事故责任划分漏洞百出,背后是否存在黑箱操作,值得深究。
地方司法黑幕:举报难换真相,只换打击报复
从一起交通事故到“寻衅滋事”案件,屏南县地方司法机关的行为令人瞠目结舌。李穗财举报官员包庇肇事者,却因实名举报被多次跟踪监视,甚至被殴打、非法拘禁。这些行为,不仅没有引起司法机关的调查,反而成为她被指控“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
在法庭上,李穗财提出的质疑和指控:陈怀为何不出庭接受质询?林松涛作为公职人员,为何未受到调查?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答案。这不仅暴露出地方司法体系的包庇和滥权,更反映了地方官场对举报人的系统性打击报复。
法治倒退:打压举报人,司法成维稳工具
李穗财案并非孤例。“寻衅滋事”近年来已成为地方司法机关打击维权人士的工具。原本是为维护公共秩序而设立的罪名,如今却被滥用为压制异见、掩盖腐败的武器。类似案件一再上演:当权者逃避责任,举报人和受害者反遭打击。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种司法乱象不仅破坏了个体公民的权利,更撕裂了社会信任。法律的天平若被权力操控,普通公民还能如何相信司法的公正?
以案说法:从李穗财案看地方司法的败
李穗财“寻衅滋事”案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地方司法体系的深层次问题:
1.司法权力滥用:地方官员与执法机关勾结,利用法律打压举报者。
2.事故责任认定黑箱操作:肇事者逃避责任,死者却被“追责”。
3.“寻衅滋事”滥用:法律被用作打压工具,成为权力维稳的附庸。
法治应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屏南县,这道防线早已失守。李穗财案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揭示了地方司法在权力干预下的荒谬和失职。司法本应追求真相,而非沦为掩盖真相的工具。
结语:人命关天的事岂能如此儿戏?
李穗财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失独母亲的个人命运,也是对整个法治社会的拷问。举报官员包庇,最终换来的却是指控和庭审。这场“寻衅滋事”案的本质,是权力对个体公民追求公正的赤裸打压。
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官场生态和司法乱象,因李穗财案被揭开冰山一角。然而,若不对这种乱象进行彻底整治,公民维权和司法公正的空间只会越发狭窄。
作者|朱辉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