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省人大代表、广铝集团董事长叶鹏智在人大会议上发表了反对官员财产公开的言论,称官员“不是百姓的奴隶”,并提出以“摇号抽查”代替全面公开的建议。这一言论在当时引发了广泛争议。然而,十一年过去了,这番言论背后的问题仍未得到真正解决,反而在权力运行的透明化与社会监督的矛盾中愈加凸显。

近年来,关于官员财产公开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制度的推进却步履维艰,某些地区的试点反而成为象征性改革的代名词,公众对透明度的期待逐渐被失望取代。2024年,这一话题因公众对反腐与社会公平的关注,再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回顾叶鹏智的言论,不难发现其中反映的深层问题:官员对于自身权力的“私有化”认知,以及对公众监督的抗拒心理。叶鹏智曾以“隐私权”作为反对全面公开的核心论点,但忽视了官员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必须接受更高程度的监督与问责。这种思维模式不仅挑战了法治的基本精神,更损害了公众对权力公正运行的信任。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论调在十余年后的今天依然不乏拥护者,甚至成为某些官员逃避责任的理论依据。即便反腐倡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真正的制度化保障,腐败的阴影依然笼罩在社会之上。

叶鹏智当年的提议,如“摇号抽查”监督机制,在今天看来仍显得荒诞和不切实际。这一所谓的替代方案不仅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反而为选择性执法和权力寻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样的思维无疑是将公众监督视为“负担”,而非“责任”。

2024年,全球对权力透明化的要求愈发严格,而中国的制度建设却依然缓慢。在公众的强烈呼声与制度改革的滞后之间,叶鹏智的言论成为一个反面教材,警示着我们对官员监督的制度化迫在眉睫。

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公众对权力的信任如何重建?全面的官员财产公开如何实现?而那些以“隐私权”为借口抗拒公开的论调,又该如何面对新时代的透明化浪潮?

作者|杜秋平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