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人刘汉斌因声援失地农民被跨省抓捕,案件被定性“重大复杂”
2024年11月27日,自媒体人刘汉斌(网名:文艺犯)因公开声援内蒙古清河县失地农民维权,被内蒙古呼和浩特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跨省抓捕,并被刑事拘留,目前关押在呼和浩特市第一看守所。这起案件迅速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尤其是地方警方对自媒体人跨省抓捕的做法和案件本身“重大复杂”的定性,让人不得不质疑背后的法律依据和公正性。
跨省抓捕:仅因替失地农民发声
刘汉斌是一名长期关注社会问题、敢于揭露真相的自媒体人。他通过个人平台记录和揭露中国基层社会的不公现象,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困境。此次事件的起因是刘汉斌公开支持内蒙古清河县失地农民的维权行动,揭露当地政府强行征地、补偿不足等问题。这些失地农民多年来上访未果,甚至遭到地方政府的暴力打压和非法拘禁。
然而,替这些农民发声的刘汉斌却因此被指控“寻衅滋事”。这一罪名的使用不仅令人感到荒唐,更显露出地方政府对异见声音的高度敏感和恐惧。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失地农民的合法诉求被长期忽视的同时,像刘汉斌这样试图帮助弱势群体的人,却成了地方政府打击的对象。
案件升级:律师取保申请遭拒,案件定性“重大复杂”
事发后,刘汉斌的家属迅速联系律师,希望通过法律途径为其争取合法权利。然而,律师递交的取保候审申请被呼和浩特警方以“案件重大复杂”为由拒绝,并且限制律师的正常会见权利。根据2024年12月6日清水县公安局出具的《不予变更强制措施通知书》:
“因该案件情重大复杂,涉及人员多,取证困难,如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有毁灭、伪造或者串供的可能。因此,公安机关决定不予变更强制措施。”
如此措辞,让人不禁质疑刘汉斌的案件是否真的如警方所述“重大复杂”。仅仅因为替失地农民发声,警方就将案件拔高到如此层次,其背后的动机值得深思。所谓“毁灭证据、伪造证据或串供”的可能,是否只是警方为了延长拘押时间而编造的借口?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做法不仅侵害了刘汉斌的合法权益,更为地方政府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提供了保护伞。
“寻衅滋事罪”:压制异见的工具
近年来,“寻衅滋事罪”频繁被用来打压异见人士、记者和维权人士,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维稳和打击异见的“万能罪名”。这一罪名因定义模糊、适用范围广泛,导致滥用的可能性极大。在刘汉斌案中,仅仅是替失地农民发声就被认定为“寻衅滋事”,更说明这种法律条款的模糊界定正被地方政府肆意滥用。
不仅如此,这一案件还凸显出中国基层司法体系的严重问题。从“跨省抓捕”到“案情重大复杂”的定性,无一不在提醒公众地方政府如何利用公权力打压那些试图揭露真相的声音。对于维权人士、自媒体人乃至普通百姓而言,言论自由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被压缩。
清河县失地农民:无声的悲剧
作为事件的起因,内蒙古清河县失地农民的遭遇更值得关注。多年来,他们的土地被非法征用,政府给予的补偿严重不足,导致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他们的上访之路充满艰辛,不仅得不到任何实质性回应,甚至还遭到政府的暴力打压。
刘汉斌的发声,本是希望将清河县的悲剧曝光于公众视野,但却遭到当局的严厉打压。清河县失地农民的困境与刘汉斌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中国基层治理的混乱和公权力的肆意滥用。
呼吁社会关注:推动案件透明化
刘汉斌因言获罪的案例,再次凸显中国言论自由环境的日益恶化。地方政府对自媒体人跨省抓捕的行为,不仅是对法律的践踏,更是对公民权利的无视。我们呼吁:
1、呼和浩特警方公开案件详情,接受社会监督,保障刘汉斌的合法权利,包括律师会见权和取保候审权;
2、司法机关严格审查案件合法性,避免地方政府滥用“寻衅滋事罪”作为打压工具;
3、媒体和公众共同关注,为清河县失地农民和刘汉斌发声,推动事件透明化。
结束语
刘汉斌的遭遇,既是中国维权人士面临高风险环境的缩影,也是地方政府滥用职权、侵犯公民权利的典型案例。如果像刘汉斌这样为正义发声的人都无法受到公正对待,那么我们该如何保障普通百姓的权利?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和国内舆论继续关注此案,共同推动对中国人权和司法公正的监督。
作者|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