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律师高丙芳因代理农民工讨薪案件被控“虚假诉讼罪”,一审竟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这样的重判,不仅寒透了法律人的心,更将司法推向深渊。

案件回顾:讨薪律师为何成被告?

高丙芳,山东某律师事务所主任,一名在法律界享有声誉的专职律师。他的“罪行”源自为75名农民工讨薪而代理的一起民事案件。在诉讼中,他帮助农民工向工程总包公司主张工资权利。然而,公诉机关指控他“捏造农民工工资未清偿的事实”,并声称他与两名包工头合谋,通过虚假诉讼让法院作出错误判决,侵害司法公信力。

图为:岱岳区检察官在干警护送下出庭

案件一审于12月20日宣判,高丙芳被判四年重刑。庭审中,高丙芳坚决否认指控,并指出自己从未知情包工头的行为,更不可能参与所谓“虚假诉讼”。他当庭表示上诉,誓言捍卫自己的清白。

律师界震怒:司法已被权力吞噬

这一荒诞判决在法律界激起滔天怒火,多位律师公开发声,对这一违背法理的重刑判决表达愤怒:

• 资深律师王誓华:这是对常识和法治的双重践踏,四年重刑是对司法良心的羞辱!

• 知名法学教授李轩:为农民工维权的律师被打成罪犯,那些真正拖欠工资的恶人却逍遥法外,这才是司法最大的悲剧!

• 律师蔺其磊:本以为最坏的结果是缓刑,没想到居然如此“斩尽杀绝”。

• 律师唐江涛:对正义如此苛刻,却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司法之山再巍峨,也经不起如此荒唐的重判。

更有律师直言,“扶弱者的律师竟然成了被打击的对象,那我们这些法律人是否还敢为弱势群体发声?!”

司法公正的失守:谁在制造寒蝉效应?

高丙芳案的背后,暴露的是司法生态的严重失衡。在本案中,真正的责任方——违法转包企业,不仅未被追究,反而通过一纸判决得以“免责”。而代理农民工维权的律师,却被重判入狱。这样的司法逻辑,是在打击不法行为,还是在助长强权?

如果律师因代理讨薪案件而获罪,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每一个为弱者发声的律师,随时可能因“冒犯”权力或资本而付出惨痛代价。正如黄应生法官所警告的:“如果连扶助弱者的律师都被判刑,那正义不再有出路,寒蝉效应将吞噬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

更深的危机:司法工具化的危险

高丙芳案并非孤例,而是中国司法工具化的一面镜子。近年来,律师因代理维权案件而遭受打击的事件屡见不鲜。司法不再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后防线,而逐渐沦为压制异见和打击维权的工具。

此次重判的实质意义在于,农民工维权的路更难走了,律师维权的风险更高了,而真正拖欠工资的企业更加有恃无恐。这样的案例,无疑在公然告诉社会:权力永远高于法治,利益永远大于正义。

司法为何背离正义?

高丙芳案,已经不只是一个律师的个人命运,更关乎整个法律职业的存亡。律师界和社会各界必须站出来,对这起案件发出质疑,向司法的不公宣战。如果法律无法保护正义的捍卫者,它又如何赢得公民的信任?

或许,真正站在被告席上的,不是高丙芳,而是整个中国的司法制度。

作者|庆华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