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2日,河南平煤神马集团发生了16人遇难、5人受伤的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事故直接暴露出中国煤矿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管理漏洞,以及形式主义主导下的治理困境。尽管事后多达39人被追责,市委、市政府也被责令检查,但这一模式化的“问责”不过是中共政权掩饰失职、转移公众愤怒的常见手法。

形式主义的“问责”:责任的真正主体缺失

从事故通报来看,事故原因已经明确:矿井违规掘进、赶工期、监控造假、隐瞒关键信息以及安全监管的全面失灵。但令人讽刺的是,事故发生后,中共采取的“问责模式”却停留在表面文章。39名相关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党纪政务处分,平煤十二矿被罚款900万元。然而,这些所谓的处理手段,真正解决了问题吗?

在西方民主法治国家,重大安全事故的责任主体绝不仅限于基层工作人员,而是延伸到决策链条的最高处。任何安全生产管理的失职,无论是企业高层,还是监管部门甚至地方政府,都将受到严格的法律制裁。相比之下,中共的问责多是一场政治表演——惩治几个“替罪羊”,让地方政府“作检查”草草收场。

人命关天岂能成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此类煤矿事故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中共体制性问题的缩影。事故的直接原因在于企业抢工期、赶进度,将生产效益置于工人生命安全之上。然而,这背后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指标而牺牲安全标准。事故报告中提到的“红线意识不牢”“底线思维缺失”,用词模糊,几乎是所有安全事故通报中的套话,而真正的问题——官员与企业利益捆绑,缺乏独立监管——却被刻意回避。

在西方民主法治框架下,企业管理层和监管部门的失职不仅会受到经济和行政惩罚,更会面临刑事责任追究。同时,公众和媒体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司法独立确保追责不受政治干预。而在中共体制下,政府对公众隐瞒事故真相,通过新闻审查和信息控制淡化社会关注,甚至禁止独立调查。这种掩盖和淡化的做法,实际上是在为下一次悲剧埋下伏笔。

从“作检查”到“真改革”:需要的是透明和问责

此次事故中,平煤神马集团、平顶山市政府、甚至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都被要求“作书面检查”。但在中共治理体系下,这种“检查”从未真正带来任何改变。相反,形式化的检查、过场式的问责,成为官员规避真正责任的保护伞。16条人命的代价,换来的不过是一份文件、一场会议、一封没有实质内容的通报。

对比之下,西方民主制度注重透明、问责和制度改革。在发生类似的重大事故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负责人和独立专家通常会召开公开听证会,详细调查事故的成因并提出改革措施。通过独立的司法程序和公众监督,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而在中共体制内,封闭的决策机制和高度集中的权力,剥夺了社会各方参与安全治理的可能性。

官场形式主义下的制度性悲剧

河南平煤事故并非个案,而是中共体制性问题的集中体现。形式主义的问责,缺乏透明的调查和独立的司法追责,注定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在这样的体制下,官员们只关心政绩,而非公共安全;企业则在利益驱动下选择铤而走险。对中共而言,生命的逝去不过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但对受害者家庭来说,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

或许,真正的解决之道并不复杂:赋予公民知情权,保障独立调查,彻底改革安全监管机制。只是,这些改革的前提,是一个透明而民主的政治制度。而在中共治理模式下,这一天看似遥不可及。

作者|方箐鹏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