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一次的“民族团结模范”表彰,又一次将人民大会堂化为中共自我陶醉的舞台。12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在北京召开,8位模范代表讲述了精心包装的“团结故事”。然而,这场高调宣传的盛会,真正目的是用虚假团结掩盖压迫真相。

从“团结故事”到“政治工具”

中共近年来将“民族团结”包装为一张对内对外的“成绩单”,而模范表彰正是这个包装的重要部分。所谓的模范人物和集体,被精挑细选、反复宣传,用以塑造“各民族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幻象。但这些故事背后,民族政策的压迫与不公却鲜有提及。

在表彰中,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铺天盖地,但这“共同体”从未包含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它要求少数民族融入“统一的大中华叙事”,却无视他们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诉求。这种单向的“共同体”,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侵蚀的工具,用“团结”的名义削弱多样性。

新疆、西藏与香港:被压迫的“团结”

在新疆,中共以所谓“去极端化”为借口,将数百万维吾尔族人关押在“职业培训中心”,对他们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进行系统性打击。在西藏,寺庙被严密监控,藏语教育遭削弱,甚至连传统节日都被改造成中共文化宣传的工具。而在香港,“团结”更是以镇压民主抗争的形式体现,数以千计的抗争者被迫流亡、入狱或被噤声。

这些地区的真实困境却从未出现在中共的宣传中。取而代之的是精心挑选的少数民族“代表”讲述“幸福生活”,用以向世界证明中共政策的“成功”。然而,这些宣传的本质,不过是用几个“团结故事”遮盖上百万人的血泪现实。

访民:表彰名单外的沉默群体

表彰中提到的“面向基层”,却从未包括那些因政府暴力拆迁、土地侵占和司法不公而走上上访道路的普通人。在中共眼中,这些访民是“问题制造者”,而非国家的“模范代表”。事实上,大量访民因长期得不到公正对待而被非法拘禁、打压,甚至被迫害致死。

访民的悲惨遭遇,与表彰大会的“顺民意、暖民心”形成了鲜明对比。每一次表彰背后,数万访民的声音被故意忽略,正是中共维稳体系的缩影。对于这些人而言,真正的“团结”从未到来。

虚假宣传的背后

这场表彰秀的最大受众并非普通民众,而是中共自己的宣传机器。700余人现场参会、67万网民在线观看,无疑是中共用来对外展示其民族政策“优越性”的数字游戏。而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的是中共对自身合法性的深深不安。

中共对民族团结的宣传,越来越像是一场“表演政治”。它通过表彰模范塑造“成功案例”,以掩盖政策失败和真实矛盾。对内,它试图用这样的表彰维系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对外,它则用这些故事向国际社会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

结尾思考:

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掌声再热烈,也掩盖不了中共民族政策中的压迫本质。从新疆、西藏、香港,到那些被打压的访民群体,虚假团结的故事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的公平与正义。当中共用虚假宣传塑造“模范”的同时,更多被沉默的个体正用血泪书写另一种历史。

作者|周靖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