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3个字的信息,终结了31年的仕途。一位常州市“市管领导干部”因深夜在工作群发布不雅言论,成为公众热议的丑闻焦点。龚新宇,这位曾被视为“基层干部楷模”的前黄镇党委书记,用一次荒唐的“手滑”,揭开了地方干部作风问题的冰山一角,也让“干部作风建设”的虚伪再一次暴露在阳光下。

事件回顾:一条信息毁了31年仕途

2024年12月30日晚,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党委书记龚新宇在工作群发布一条令人瞠目结舌的信息:“让我看看你泡澡的样子亲爱的,亲亲。”这条不雅信息迅速引发关注。仅6分钟后,工作群被名为“周宇”的成员解散,但这并未阻止丑闻在网络上发酵。

第二天晚间,武进区融媒体中心“今日武进”发布情况通报,宣布免去龚新宇的职务,并对其展开组织调查。然而,通报中并未明确谁作出“研究决定”、调查由何部门负责,也未进一步说明事件背后的细节,显得语焉不详。

通报模糊背后的遮掩心态

“今日武进”的通报中,尽管明确点名了龚新宇,却存在多个疑点:

1、权责不清:“经研究决定”究竟是谁在研究,又是谁作出的决定?

2、调查主体模糊:“接受组织调查”到底是由区纪委、区委还是联合调查组负责?

3、避重就轻:事件的描述仅限于“在微信群发布不雅言论”,但是否涉及权色交易、违纪行为,或者更严重的权力滥用,通报却只字未提。

这份模糊的通报不仅无法平息公众疑问,反而让人对事件处理的透明度和干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产生更多质疑。

龚新宇:从“敬畏”到失控的两面人生

龚新宇的仕途曾是一段标准的基层干部“励志故事”。1993年参加工作,从基层政法委书记一步步升迁到镇党委书记,直至2024年被提名为副处职干部,他的履历充满了正面光环。

他常在公开场合倡导“心存敬畏”,要求下属“讲政治、讲纪律、心存敬畏不越线”。2020年镇机构改革时,他还强调干部要“讲效能、争先进位创业绩”。然而,现实却是龚新宇本人难以恪守“敬畏”,反而因一条深夜信息引发“泡澡门”丑闻,成为官场的反面教材。

更讽刺的是,就在几个月前,市委专项巡察组对前黄镇开展了巡察,并对镇村工程建设及集体“三资”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龚新宇表态“坚决整改”,却在巡察结束后不久因作风问题落马,这种反差尤为刺眼。

泡澡门暴露的深层问题

龚新宇的“滑铁卢”绝非偶然,也不仅仅是“手滑”这么简单。这一事件折射出当前地方干部监督体系中的深层次问题:

1、干部选拔机制失衡:在干部的选拔过程中,“工作成绩”常被过度强调,而个人作风和品德却往往沦为次要考量。龚新宇的仕途,从政法委书记到镇党委书记,一路“政绩突出”,但在道德品行上却存在明显短板。

2、监督机制流于形式:作为“一把手”,龚新宇在巡察整改期间依然暴露出严重的作风问题,说明现有监督体系的约束力和威慑力严重不足。

3、权力与私生活的失控:“泡澡门”事件的背后,很可能涉及更深层的权色交易问题。这不仅是干部作风问题,更是权力失控、监督缺失的集中体现。

对地方政府处理方式的质疑

“泡澡门”的处理速度虽然快,但其“遮遮掩掩”的通报方式却让公众更加失望。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事件的处理停留在“免职”和“调查”的表面,缺乏对干部行为和制度问题的深入剖析;另一方面,缺乏透明的调查机制,也难以让公众信服事件背后的真相已经被彻底揭开。

结语:干部作风建设需警钟长鸣

龚新宇的仕途终结,再一次警示我们,干部的作风问题绝不是个案。在当前的监督体系中,官员的生活作风和权力行使之间的边界亟需被严格规范。公众不仅需要看到丑闻曝光后的免职,更需要透明、彻底的调查结果,以及实质性制度改革的落地。

“泡澡门”是一个个体的滑铁卢,却也是一个体制的缩影。干部作风建设的虚伪面具,只有在权力被真正关进笼子里时,才会彻底瓦解。

作者|李青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