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主持人刘雯因公开为外卖小哥发声,质疑美团外卖平台抽成比例过高。她的行动引发了舆论关注,却也让自己陷入一场与资本的对抗。今年1月6日,刘雯通过视频披露,她因遭遇消费欺诈投诉无果,不仅未获赔偿,还被美团以“诽谤”名义反诉。而更荒谬的是,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出“未审先判”的裁决:要求刘雯公开道歉一个月,并赔偿美团50万元。如此荒唐的司法操作,再次引发公众对司法独立性的深刻质疑。

美团背后的资本力量,或许是这一案件真正的幕后推手。作为美团的创始人,王兴与腾讯的马化腾及红杉资本的沈南鹏等巨头关系密切,这些资本方长期被质疑与中国高层有深度利益联系。北京互联网法院对案件的“高效”裁决,不禁让人质疑,司法是否被资本力量操控?法律,究竟是为普通人服务,还是成为资本权力的工具?

北京互联网法院程序瑕疵明显

从未通知刘雯到庭审,到直接作出高额赔偿判决,北京互联网法院在此案中的程序表现堪称罔顾法律正义。未经充分审理就迅速裁定,不仅违反法律程序原则,更让公众怀疑司法机构的独立性。这种对程序正义的践踏,不仅侵害刘雯的合法权益,也对公众对司法体系的信任造成巨大冲击。

刘雯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资本面前,普通人的权益似乎变得不堪一击。她表示,尽管面临强大压力,但她将继续抗争,绝不向资本和权力低头。她的维权行动,已不再是个体问题,而是对资本干预司法的强烈反击。

公众对美团与法院的质疑升温

事件曝光后,美团及北京互联网法院始终保持沉默,未对程序争议和巨额赔偿作出解释。这一沉默态度进一步加深了公众的不满与质疑。美团不仅要回应抽成争议,更需要对这一司法争议公开说明真相。

刘雯事件不仅是一场个人与资本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司法公正与权力滥用的社会反思。当司法机构与资本联手压制个人声音,谁来捍卫普通人的权益?而当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样的司法环境还能承载多少公众的期待?

作者|钱丙睿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您发现内容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致信jinrizhiyi@gmail.com,我们将迅速核实并进行更正或删除。感谢您的监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