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震怒,泗洪腐败举报遭“沉默处理”? ——杨云峰书记缘何失声,谁在掩盖真相?

在腐败案层出不穷的当下,公众对所谓“塌方式失控”已有所警觉,但真正激起民愤的,从来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不能说、不能查、不能问”。
在江苏泗洪,正是这样一幅图景重现:官员被实名举报、证据详实、舆论关注,却无调查、无回应、无动作。
而关键人物——泗洪县委书记杨云峰,面对记者采访、公函督办,却选择了长时间沉默。
于是,这场腐败风暴,正逐步从个案曝光演变为一场对整个问责体系信任的崩塌考验。
四项举报全面爆发,“权色扶贫”案震撼舆论
2025年4月以来,《今日质疑》栏目连续收到泗洪县群众实名举报,内容之恶劣,涉及领域之广泛,令人触目惊心
- 临淮镇党委书记陈菁,涉嫌通过性贿赂、权色交易,与多名在职官员建立情人关系,换取职务晋升与项目批文;
- 精准扶贫项目遭操控:陈菁主导的崔庄葡萄基地等项目,成了套取国家资金的“腐败提款机”;
- 政法系统恶性犯罪被包庇:官员轮奸访民、维稳人员暴力致死公民,事后均未追责;
- 政府对舆论打压:举报发布后,当地迅速组织删帖、封号,阻断信息流通。
这些举报内容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通过陈菁一人,牵出了整个泗洪县基层治理的“病灶地图”。举报人提供了详细材料,并配有录音、行贿记录、项目数据、情人关系结构图等关键证据。
发函采访泗洪县委书记杨云峰,至今无回应
在事实初步核实基础上,《今日质疑》栏目于2025年5月3日首次向泗洪县委书记杨云峰手机号(13809092871)发送采访请求。5月7日,栏目组通过正式文件向杨云峰发出采访函,提出如下问题:
-
陈菁是否受到内部调查?纪委是否立案?
-
精准扶贫项目是否存在资金异常流向?是否查账?
-
政法系统性侵、维稳致死事件为何未依法追责?
-
当地删帖封号是否为政府行为?
然而,至5月9日,杨云峰书记未有任何回应,泗洪县官方亦未对外发布任何通报、说明、澄清。
这种“沉默处理”态度,在舆论场中引发极大愤怒。公众纷纷质疑:
“一个书记,面对连环举报和媒体质询选择沉默,是心虚?是默认?还是根本无权自决?”
“书记女儿”还是“官场情妇”?陈菁的权色网络浮出水面
根据线索,陈菁1983年生,1999年工作,2003年入党,先后在泗洪县四河乡、瑶沟乡、临淮镇等任职,其升迁路径存在诸多反常现象:
-
与信访局长徐伟关系密切,借信访资源维稳包装;
-
与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美洪、瑶沟乡书记许可有情人关系;
-
涉及项目投资审批、财政拨款、土地指标争取等操作性资源。
她以权色互换为工具,将自己包装为“政治跳板”,逐级攀升。而她的父亲陈迪云,曾任泗洪县建设局局长,因贪腐入狱,留下的大量人脉也成为其女仕途“通关卡”。
举报材料显示,陈菁掌握多段不雅视频,疑似利用此类影像资料对情人官员进行“反控制”,形成“互保结构”,进一步稳固腐败闭环。
贫项目变“家庭利益工厂”,崔庄案例令人愤慨
以崔庄村葡萄基地为例,项目名义上为“省级精准扶贫”,预算260万元。但实际情况如下:
-
基地承包方为陈菁亲信张美利;
-
项目建设期仅3个月,但“虚增施工队”、重复报销工程费用;
-
张美利与原配离婚,被举报为“受威胁”选择妥协;
-
项目竣工照片与实地环境完全不符,早已荒废。
这一扶贫项目已彻底背离政策初衷,成为权色网络内部分赃利益的温床。
泗洪政法系统“黑化”:维稳杀人、轮奸访民、三百万烈士款
更加触目惊心的,是与陈菁相关的政法系统黑幕:
-
女访民张琼被三名在职干部(所长戈亮、书记杨庆伟、干部陈岩)轮奸,案件至今未启动调查;
-
访民顾元英进京上访,被泗洪政府雇佣的人员非法押回暴打致死;
-
顾元英丈夫吴宝石在软禁期间因忍无可忍刺死辱骂官员姚山,反遭重刑;
-
事发后,当局将姚山包装为“烈士”,拨款300万进行抚恤。
-
更令人震惊的是,姚山之女在案发后仅三个月后,便“破格录用”为县属单位公务员,引发地方舆论哗然。
整个过程中,杨云峰书记未做任何调查回应,而是在舆情发酵后,指示政法系统“平息事态”,封口压事。
谁在撑伞?从“书记情人”到“系统性腐败链”
陈菁之所以能在权力体系内肆意妄为,关键在于她不只是一个“靠身体攀权的女人”,而是整个泗洪县政商官场网络中一枚重要的政治枢纽。
她通过权色交易打通多个领域:
-
在农业系统安插自己人;
-
在财政拨款口形成上行“回报机制”;
-
在纪检系统收集官员不雅证据;
-
在信访维稳系统安插舆论压制人手。
她不是孤例,而是体制“适配产物”。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基层系统对规则的全盘背叛。
媒体追问:杨云峰书记必须给出回应
在上述问题面前,泗洪县委书记杨云峰的“持续沉默”,已经超出了行政层面的“延迟处理”范畴,进入政治失职甚至包庇纵容的危险区域。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条例》第四条规定,“对下属重大违纪问题不制止、不报告、不处理,造成恶劣影响的,应当严肃问责。”
公众希望听到的,不是沉默,也不是回避,而是清晰的处理决定:是否调查陈菁?是否追责相关人员?是否配合外部审计机构核查扶贫资金流向?
最后呼吁:泗洪不是个案,体制必须回应人民
陈菁事件,是中国基层治理病灶的集中爆发。它不是偶发恶性腐败,而是制度性循环的产物。
如果一位书记可以不回应媒体的监督采访;
如果一套腐败网络可以多年畅通无阻;
如果访民被打死可以换来“维稳官员立功”;
如果精准扶贫资金成了“精准分赃”资金;
那我们必须发问:国家法纪的边界在哪?人民尊严的底线在哪?制度纠偏的力量还存在吗?
《今日质疑》栏目组再次郑重声明:
我们不会沉默,不会删稿,不会退缩。我们将持续跟进报道,并同步将相关线索递交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信访平台。我们呼吁更多内部知情者实名举报,我们愿意作为他们的发声通道。
后续追踪进展,将在《今日质疑》网公开发布。
《今日质疑》栏目调查组
编辑记者:朱辉
2025年5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