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进一步使用”的官场密码:两位80后市长提拔背后,是自渡还是自我复制?

近日,湖南省委组织部发布省管干部任前公示,临湘市委副书记、市长刘琦,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彭子晟,均被标注为“拟进一步使用”。一则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人事公告,却意外掀起了公众的疑问——在不披露政绩、不回应问责、不解释岗位调整背景的情况下,这种“进一步使用”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已沦为体制自我修复、自我保护、自我循环的一种仪式语言?
在当前高度行政化的政治结构中,干部选拔机制的“年轻化”已被反复宣传,但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些“80后”干部究竟代表着改革的方向,还是仅仅成为旧体制中的新一代延续者。而“拟进一步使用”这个语焉不详的说法,更像是一个官场专属的密码,排斥外部理解,屏蔽公众监督,成了真正的问题所在。
一、神秘的“使用”:公示制度的虚设
我们首先要正视的是,这类所谓“任前公示”正在滑向制度形式主义的深渊。一则应当接受社会监督的公告,仅列出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务、民族与党籍,却对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干部履职表现、施政成效、廉洁记录、舆情反应——只字未提。
彭子晟网络资料图
刘琦任临湘市长、彭子晟任津市市长已有若干年,这两个市的经济发展、治理水平、营商环境、信访状况如何?在任期间是否有突出成绩或争议事件?这些问题并没有出现在公示材料中。而这恰恰暴露出问题的本质:任命已经确定,公示只是象征。换言之,这根本不是“公示”,而是“通知”。
二、“年轻化”的幻觉:政绩缺席,机制不变
从表面上看,80后干部的提拔似乎在回应“干部年轻化”的呼声。然而当“年轻化”只是体制内部代际更替的表象,而非机制变革的突破点,其实质不过是一个“新瓶装旧酒”的幻觉制造。
我们没有看到这些市长是否通过公开竞争脱颖而出,也没有看到任何基层民意评议的过程,更没有看到对其能力、廉洁、担当的社会反馈记录。“年轻化”最终成为一种掩盖“圈层继承”的话术,一种以“年龄”为标签掩盖“继任制”的新外壳。
三、提拔的逻辑:“政绩”与“关系”谁在驱动?
再来看两人的简历。刘琦出生于1980年,文学学士;彭子晟出生于1983年,管理学博士。两人均为市级一把手,现“拟进一步使用”。从履历公开信息看,并无特别亮眼的治理创新或重大政策成效报道。他们凭借什么获得提拔?是实绩,还是“组织看重”?这一点,公众永远无从得知。
刘琦网络资料照
在一个真正透明、法治、专业的干部选拔体系中,提拔背后的逻辑应经得起公开质询。而现实却是,任命由上级组织部门一锤定音,公示只是敲门砖,程序从未真正对人民开放。于是,我们看到的不是公平晋升,而是“选定-公示-上任”的闭环。
四、体制“自渡”:循环上升的组织封闭性
“进一步使用”这一词汇本身,就是官场体系内部高度专业化、排外化的术语。这种语法建立在组织内部既定路径之上,遵循的是“不出圈、不破格”的稳定原则,屏蔽的是舆论、民意、批评与下层反馈。
这便是今日官场最危险的结构特征:它不靠纠错前行,而靠内部替代与循环“自渡”。只要不出事,哪怕无为不为,只要“听话懂规矩”,就能逐级上升。而一旦“有成绩但越界”,反而容易成为“异类”而被压制。
五、公众失语:谁来监督“进一步使用”?
在一个现代治理体系中,干部的任命应当对社会开放,其绩效应由公众评价,其道德与廉洁程度应由第三方机构调查,其履职能力应接受定期评估与公开公示。然而,中国当下的任用制度,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所有关键环节封闭在“组织认定”内部。
更严重的是,当公众想要了解某一官员的履职情况,除非闹出舆情或官媒炒作,根本无从得知。监督的渠道被人为封锁,官员对人民不负责任,只对组织负责;而组织又未能对人民负责,形成双重脱节。
最终追问:年轻官员的上升通道,究竟通往哪里?
“拟进一步使用”这五个字,乍看温和,实则冷峻。它揭示了一种体制逻辑:在缺乏透明与问责的环境中,年轻干部的成长不是变革的象征,而是“稳定”逻辑下的续写者。他们之中,或许不乏理想者,但制度已经设定好了轨道——不问民意、不靠成绩、只看“服从”。
公众更关心的,不是他们年龄的数字,而是他们是不是另一个“上级意志的传话筒”,是不是一个“数据政绩的包装师”。今天的问题,不是干部老不老,而是机制变没变。
我们不禁追问:“拟进一步使用”,是谁拟的?为谁使用?最终服务的,是人民,还是组织自身?(撰文|孙刚)
